以史为鉴
一介不敢自污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发布时间: 2025-07-11 08:13:33
“一介不敢自污,斯可谓之廉”,这是明代儒臣薛应旂对自己的要求,亦是其一生的注脚。薛应旂(1500—1574年),明南直隶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,嘉靖十四年(1535年)高中进士,从此开启了一段宦海沉浮却始终不改其志的人生旅程。
为官以廉慎为先。薛应旂执掌南京吏部考功司时,负责考察南京五品以下官员,尚宝司丞诸杰受严嵩指使,写信给薛应旂,要求罢免曾弹劾严嵩父子的南京吏科给事中王烨,并许诺事成之后提拔他。面对请托,他只淡淡回以一句“此非应旂所能”。因此,他被严嵩父子视为眼中钉,不久遭贬谪。出发当日,同僚见他行囊简单,欲赠盘缠,他却笑着指向车上的书箱,表示有书相伴足矣。
为学以经世为要。薛应旂一生勤学,据学者研究,他“中年倾向于陆王心学,晚年转向程朱理学,可谓融会贯通,转益多师”。他强调“空言之无益,实行之当务”,见解不能落地、不能实践,便是空谈。嘉靖三十年(1551年),薛应旂出任浙江提学副使,力矫科举浮华之弊,选拔出一批青史留名的人才,如创办东林书院的顾宪成。东林书院悬挂的那副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,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”的著名楹联,其中蕴含的经世精神正与薛应旂的主张一脉相承。这段师承渊源,《东林书院志》有明确记载,大思想家黄宗羲也断言“然东林之学,顾导源于此,岂可没哉”,而导源者正是薛应旂。
治家以清俭传世。据《武进薛氏宗谱》及门人唐鹤徵《方山先生行状》所载,他手订《薛氏家训》二十则,首重“立身以不妄取为本”,以“清慎勤”三字训诫子弟。其长孙薛敷教在天启年间弹劾魏忠贤时直言“臣家唯有清白二字可献”,《东林列传》也详载薛敷教任福建推官时“俸外一介不取”,其凛然气节与祖父如出一辙。这份跨越时代的廉洁传承,是薛应旂重视以优良家风教育子孙的成果。而今,薛氏宗祠仍屹立于常州市经开区横林镇余巷薛家前村,其浩然清风,犹在涵养一方正气。
薛应旂晚年更是淡泊名利,潜心向学,自甘寂寞,不求闻达,著有《宋元资治通鉴》《考亭渊源录》《四书人物考》等,终成公认的一代名儒。其门人向程这样评价薛应旂归里后的生活:“于晋陵(常州古称)之野草树中,萧然一室,净几焚香,终日危坐,兢惕自修,至老弥笃”。
薛应旂逝后,无豪华墓茔,无丰厚遗产,唯有清风两袖、著述等身。他的一生,以学术涵养廉士,以家风培育清门。今人回望,但见那青衫磊落的背影,仍在不疾不徐地说道:“一介不敢自污。”(包增益)
>>><<<